一张环评罚单背后的“起承转合”
一张由环保部门作出的罚单,背后牵引出企业的生存困境与环保法规的刚性约束,也折射出行政执法与司法审判中“幅度”与“温度”的平衡智慧。
起:一张罚单里的双重困局
某天下午三时,两辆洒水车在湖北某材料公司的混凝土搅拌站作业区来回穿梭,竭力压制扬尘,这是该企业在为减少环境影响而采取的“自制举措”。
2017年建成投产的搅拌站,因历史遗留的土地权属不明而未取得环评验收,随后又因辖区土地指标冻结陷入搬迁僵局。企业不愿土地闲置、经营停摆,先后自建污水处理池、添置洒水车,将混凝土搅拌站投入运营。
2024年8月,环保机关深入企业开展现场检查,发现该公司环保设施未经验收即生产,一纸20万元罚单紧随而至。
承:复议维持中的法律刚性
罚单作出后,湖北某材料公司选择了行政复议。
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法律的刚性不容退让。环境保护是公共利益的底线,任何企业都不能以客观困难为由,突破环保合规的红线。
经过调查认定,复议机关认为湖北某材料公司“环保设施未验收擅自生产”的违法事实清晰,作出驳回湖北某材料公司复议申请的决定。
然而,这份维持决定,彰显出法律的刚性态度,却难以兼顾企业生存的“尺度”。
复议维持,诉讼再起。
转:法庭上的情理交织
2025年4月,浠水法院公开开庭审理该起行政处罚案件,环保机关“行政一把手”到庭参加诉讼,就涉案事实经过作出详细说明,道明行政争议缘起。
法庭上,湖北某材料公司不否认违法事实,却对处罚的合理性提出质疑:“政策调整带来的搬迁受阻、主动投入的环保努力,为何未能换来执法机关的体察?”他们对行政机关作出的环保罚单仍心存不服。
承办法官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心中泛起考量。若法院机械维持处罚,不仅难以平息争议,更可能压垮一家挣扎求生的企业。
面对这桩“合法却未必合理”的行政争议,承办法官意识到一纸判决并非终点,实质解纷需要更精巧的支点。
转机,在庭后悄然酝酿。
合 :裁量度中的同频共振
庭审结束,合议庭并未急于“落槌”,而是将目光投向《湖北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规定》。经反复研读,企业非因主观过错违法、主动减轻环境危害等情节,被精准锚定为法定裁量因素。
一份指向环保机关的司法建议在判决前发出,在肯定处罚合法性的同时,建议在法律框架内考量企业困境与整改努力,依法调整罚款幅度,并探索和解可能。
这份建议成为破冰的“催化剂”。法院迅速搭建调解平台,引导双方聚焦裁量基准的具体条款。争议焦点从“是否该罚”转向“罚多少更合理”。法律赋予的裁量空间,此刻成为沟通的桥梁。
多轮协商后,双方达成“罚款金额依法减轻30%”的共识,企业当即撤回起诉并现场缴纳罚款。
冰冷的罚单数字背后,终于透出法治的温度。
从环评困局的“起”,到罚单落地的“承”,再到裁量协商的“转”,最终抵达政企共赢的“合”——浠水法院以“司法建议+裁量基准调解”的创新模式,在环保红线与企业生存之间寻得精妙平衡。当法槌敲下的不只是胜负,还能传递熨帖人心的温度,法治便真正成为滋养一方水土、护航百业生长的沃土。这起案件的启示正在于此:执法的艺术,在于懂得何时必须雷霆万钧,何时亦可春风化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