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关键 为干事创业主流群体增添新动力
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人。改变从转变思想开始。
如何调动法院干警积极性,如何打破传统的“大锅饭”现象,浠水法院抓住解决思想问题是做好各项工作、解决各种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这个关键点,为干事创业主流群体增添新动力。
一是聚改革合力。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改革和改革中的职务调整、岗位调整,薪酬待遇调整,带来部分干警思想上的新问题。思想上有“包袱”最终体现在工作上。“三分之一的人在努力认真干,三分之一的人在围观,还有三分之一的人不能干”。浠水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袁干这样比喻过去法院工作和队伍状态。浠水法院党组先后召开四次专题会议,分析当前法院工作、队伍现状,查找薄弱环节,探讨如何用岗位绩效考评的改革措施,来激发队伍活力,促进各项工作。党组书记、院长袁干要求班子成员强化担当意识,要拿出敢于破题的勇气,打破万事开头难的规律,敢于破局。要带头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调整,自觉服从改革大局需要。要带头引领正确方向,为推进岗位绩效考评工作提供强大的组织保证和精神力量。
二是突破“中梗阻”。一个单位跟一个人一样“气滞血阻”,再好的制度也无法得到落实,不可能发展进步。改革涉及利益调整,改革会改变固有工作模式,必然会遇到许多“中梗阻”和“拦路虎”。浠水法院先后六次召开中层干部、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执行人员、法警会议。组织学习、讨论《岗位绩效考评办法》,让全院干警从思想上认识开展岗位绩效考评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全院干警大会上,党组书记、院长袁干用“到了黄河心不死”、“见了官材不落泪”、“撞了南墙不回头”表达自己坚决推进岗位绩效考评工作的决心。明确表示“多换思想少换人,不换思想再换人”,中层干部、入额法官是法院队伍中的关键少数,要担当起中流砥柱的作用,不能成为推进岗位绩效考评工作的“绊脚石”。
三是行动的力量。只有真行动才是好的开始。岗位绩效考评办法的施实,对浠水法院干警的思想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明显变化,起到了“鲶鱼效应”作用,实现了工作从被动应付工作到积极主动的转化,工作效率明显提升,至5月18日,共受理案件2236件,审执结1655件,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51%、71%。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委会专职委员、正副庭长的办案指标进行了量化,所办案件均纳入其业绩考评。法院院庭长办案已经常态化,院领导除担负原有行政管理职责外,均分配到各业务庭、法庭,与其他法官组建成审判团队,严格按照省高院规定的办案任务数量办理案件。“不光我们的员额法官给力,院庭长办案同样很积极”。副院长周冬益与民二庭法官组建成审判团体,已受理案件31件,审结案件23件。审委会专职委员徐世才与清泉法庭法官组建成审判团队,受案20件,结案6件;审管办主任蔡德刚与竹瓦法庭法官组建审判团队,受理案件36件,审结30件。院领导、庭长、科室负责人愿管事、善管事、能干事的能力极大地凸现出来。
岗位绩效考评不是为了考评而考评,考评的目的,还是让干警提高自觉意识,提高工作热情,说到底,考评还是为了审判工作服务的。在5月12日召开的全院干警大会上,党组书记、院长袁干这样评价岗位绩效考评后的队伍变化:现在是30%人是在积极、主动、努力干工作,40%的人在认真地干工作,20%被动式应付的人被人带着干工作,10%的人是没能力干工作。有前面70%的人发挥出表率带头作用,我们就有了干事创业的火车头,我们就有了正气,有了正能量,我们的工作发展就有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