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涉企执法司法 阳光执行助力发展
——浠水法院规范涉企执法助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浠水法院近年来以“阳光执行”为关键抓手,在规范涉企执法司法行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积极探索,通过构建全流程公开机制、深化智慧执行应用、强化内外协同联动、精准服务企业需求、健全立体监督体系等创新举措,有效破解涉企执行难点痛点,提升了执行公信力与企业满意度,为服务保障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司法支撑。
01构建全流程“阳光执行”机制,以公开透明促规范涉
企执行案件敏感度高、社会影响大,我院将“阳光执行”理念作为规范执法司法行为关键一步,贯穿涉企案件始终,着力打造公开透明的执行生态。执行立案即告知,涉企案件一经立案,立即向双方当事人同步发送《执行风险告知书》《执行流程节点告知书》,明确权利义务、执行流程、预期风险及监督渠道,企业可随时通过智慧执行app查看案件关键节点进展、财产查控情况、处置方案等,变被动等待为主动掌握。财产查控全留痕,严格规范财产查控措施适用标准与审批流程。对涉企被执行人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时,制作详细的财产清单并即时推送查控信息。对拟采取的执行措施,提前向涉执企业发送《预处罚告知书》,给予其合理履行宽限期。财产处置看得见,涉企资产处置一律通过淘宝、京东等网络司法拍卖平台公开进行,杜绝线下“暗拍”,引入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确保评估过程及结果公开公正,2025年以来,涉企资产网拍成交率提升至30%。案款发放“加速度”,优化案款发放流程,推行“线上审批+一键发放”,明确规定案款到账后符合发放条件的,必须在规定工作日内发放完毕,并通过短信、系统推送等方式告知收款企业。设立“执行案款监督员”,负责疑难案款清理与发放督促。
02深化智慧执行应用,以科技赋能提质效
以信息化、智能化为引擎,破解执行难题,提升涉企案件执行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点对点”网络查控全覆盖。深度应用“总对总”“点对点”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实现对涉企被执行人全国范围内的银行存款、证券、车辆、工商登记、不动产等主要财产形式的“一键查询、在线冻结扣”。2025年以来,通过网络查控系统成功控制涉企被执行人财产占比达63.52%,显著缩短财产查控周期,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干扰。执行指挥中心“最强大脑”,升级执行指挥中心实体化运行水平,打造集“远程指挥、视频会商、节点监控、决策分析、应急调度”于一体的智慧中枢。对重大、疑难、复杂的涉企执行案件,由指挥中心统一调度力量、协调资源、制定预案,确保执行行动依法、规范、高效、安全。深化新媒体网站运用。举办“国家宪法日”“开放日”“代表委员进法院”“开门纳谏”等活动,通过抖音、视频号、微博等网络平台对执行现场和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进行公布,累计播放量超50万,单个视频最高播放量超13万。
03强化内外协同联动,以合力攻坚破藩篱
涉企执行难题往往涉及多方利益,需凝聚共识、协同作战。府院联动解“死结”,积极向党委政法委报告重大涉企执行案件,争取支持。与发改局、市场监管局、税务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部门建立常态化的“涉企执行难问题府院联动联席会议”机制,重点解决涉企案件中涉及的土地房产历史遗留问题、税费协调、信用修复等“硬骨头”。立审执破“一盘棋”。构建“诉前预警-立案保全-审判衔接-执行反馈”全流程机制,立案阶段发放《诉讼风险告知书》《财产保全告知书》,审判阶段注重裁判文书的可执行性,并对生效案件发放《自动履行指引及拒不履行后果预告书》,执行中发放建立涉企案件执行效果反馈机制,将执行中发现的问题定期反馈给立案、审判部门,促进前端源头治理。司法建议“破壁垒”,聚焦推进执行规范化中突出问题,以破解涉企“执行不能”案件过多问题为切入口,在与县市场监管局充分沟通基础上,向其发出《关于依法限制涉案企业恶意变更法定代表人规避执行的司法建议书》,完善线索共享反馈机制,提升执行效率。
04健全立体监督体系,以刚性约束保公正
将监督制约贯穿涉企执行全过程,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规范运行。强化内部监督制约,严格执行“一案双查”制度,纪检监察部门对涉企执行信访投诉、群众举报必查必核。常态化开展涉企执行案件质量评查和专项督察,重点评查财产查控处置程序、强制措施适用、案款管理发放等关键环节的规范性。自觉接受外部监督,重大案件、社会热点案件、民生关切案件等执行案件,主动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工商联代表、企业家代表等视察执行指挥中心、观摩重大涉企执行行动。在法院官网、微信公众号公开涉企执行监督电话和邮箱,广泛接受社会监督。畅通权利救济渠道,高度重视涉企执行信访工作,固定周四执行局长信访接待制度,对涉及重大利益调整或争议较大的涉企执行案件,执行局局长和执行法官现场为当事人答疑解惑,接待来访群众3562人次,化解执行信访17起,执行案访比降至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