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先进工作者程呈友宣讲先进事迹 传递司法为民奋进力量
全国先进工作者、浠水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程呈友同志的先进事迹,正持续引发关注与学习。7月11日上午,浠水县总工会在散花示范区主办“凝心铸魂跟党走·团结奋斗新征程‘黄冈工人大思政课’暨劳模、优秀职工进园区宣讲活动” ,程呈友受邀作先进事迹报告。下午,浠水县人民法院随即召开程呈友同志先进事迹专题宣讲会,号召全院干警深入学习其先进事迹。
程呈友同志本人以《扎根泥土护公正 司法为民守初心》为题,倾情讲述了其扎根基层、守护公正的朴素心声与坚定信念。
第一句:法官的脚底沾满泥土,公平的尺度才能扎根民心
我出生在农村,深知老百姓对公平正义最朴素的期待。从团陂法庭到散花法庭,从书记员到副院长,我始终坚信:“坐堂问案,功夫在堂外。” 这些年,我走遍了浠水的田间地头,黄泥畈的泥泞山路、华桂山的灼热岩石、策湖的淼淼水面,都记录着我和同事们丈量公平的脚步。
2018年,一起“羊吃树苗”的纠纷闹到法院。苗圃主与农场主各执一词,矛盾愈演愈烈。我没有急着开庭,而是带着卷尺去了现场。那天太阳毒辣,我和书记员蹲在地里一尺一尺量边界,汗水顺着脖子往下淌,裤腿沾满泥浆。围观的村民从几人聚到几十人人,有人嘀咕:“这法官咋比种地的还认真?”3小时后,最终画出界线图。我在田埂上支起巡回法庭,双方达成和解,我也就地展开了一场普法。村民们恍然大悟:“原来租地得白纸黑字写清楚!” 这场“汗流浃背”“泥巴裹脚”的审判,不仅化解了矛盾,更让法治的种子在乡亲们心里生根发芽。
这件事让我明白:群众不认“高深法理”,只认“眼见为实”。法官多走一里路,公平就离百姓近一尺;多流一滴汗,信任就在心里扎一寸根。
第二句:法官的手掌传递温度,司法的底线才能守住人间温情
基层法官最常面对的,不是惊天大案,而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人间烟火”。有人为半堵墙打十年官司,有人因一句气话闹离婚,有人揣着农药来法庭“讨说法”……面对这些,时间一长,我是这样看的:“法律是铁打的,但法官的心要有活水,既能洗净冤屈,也能浇灌心田。”为此,我的办公室里常年备着热茶、毛巾和药箱,因为老百姓带着火气来,得先给他们“降降温”。
2016年寒冬,一位头部凹陷的农民工朱某踉跄走进法庭,绝望哭诉:“不赔钱,我就活不下去了,我活不下去,他们也别想活!”我递上热茶,倾听诉说后得知老朱是在车上搬运水泥的过程中掉到地上导致头部严重受伤,通过做颅部手术才保住性命。老朱前期举债治疗的费用分文未获赔不说,还急需费用进行第二次头盖骨手术,因实在向车主和货主索赔无望,才到法庭来寻求帮助。
经十多次上门调解,最终三方和解,案件得以调解,老朱也按期拿到了赔偿款,解决了燃眉之急。在后来的案件回访中,老朱透露:“原来我下了决心,如果官司输了得不到赔偿,就找他们玩命,多亏你们,不然肯定要出大事。”
2021年的一起离婚案让我至今难忘。原被告都身患疾病,没有固定收入,却要共同抚养年幼的儿子。案件需要司法鉴定,但双方连1600元鉴定费都凑不出。看着孩子懵懂的眼神,我自掏腰包垫付了费用。有人不解:“法官倒贴钱图啥?”我说:“判十个离婚案容易,救一个孩子的童年难。”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协议。这个案子提醒我:法官的手,不仅要写判决,更要托住那些摇摇欲坠的人生。
其实,这样的故事在基层法院太多太多。我们办的不仅是案子,更是别人的人生;守的不仅是程序正义,更是人间冷暖。
过去,农村交通不好,也很少有农用机动车,我那时候年轻力壮啊。办案途中,遇见老者挑着重担,步履蹒跚。我常帮老人挑担子、拉家常,一路走一路问:“您村的纠纷咋回事?”干警们笑称这是“泥腿子功夫”,但正是这些家常话,叩开了群众的心门,让冰冷的法律有了人情的暖意。
第三句法官的脊梁挺直如松,正义的天平才能永不倾斜
公正是司法的生命线。面对权与法、情与理的考验,法官的脊梁必须如松柏般挺直。
2024年,一起限期拆除案件引发轩然大波。当事人质疑法院偏袒行政机关,当事人当庭拍桌:“你们肯定官官相护!我顶着压力五赴罗田县,爬屋顶、量面积、查证据,最终以详实的数据和法理让双方心服口服。某离婚案中,原告刘某企图以重金换取“速判”。我厉声呵斥:“你这是往法官心上泼脏水!”但转头看见躲在墙角的孩子,我又自费给她买了新书包。当事人说我“死脑筋”,可我知道:法官的脊梁弯一寸,群众的天就塌一丈。
我常对年轻干警说:“案件再小,也是百姓的100%;法槌虽轻,却承载着司法的全部重量。” 这些年,我和团队审结2000余件案件,无一错案、无一信访,靠的就是这份如履薄冰的敬畏。
第四句:法官的初心薪火相传,司法的未来才能生生不息
新时代对司法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我也从乡村法官到了副院长的岗位,我的岗位变了,但“泥腿子”的本色从未褪色,既要做审判一线的“老黄牛”,更要当司法改革的“拓荒者”。
在浠水这片土地上,我们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把巡回审判开到祠堂院坝;开展“村湾夜话”,用乡音乡情解开千千结;面对跨区域行政争议,采取“院院联动”模式,建立12个行政争议化解工作室,让“地域壁垒”变成“共治桥梁”;创新行政审判“一案一书一讲”机制,督促行政机关规范执法;拍摄微电影《小镇法官》,让法治故事走进千家万户。有人问:“这些创新是不是小题大做?”但当我们看到案件量逐年下降,乡亲们从“信访不信法”到“遇事找法庭”,我深深懂得:基层法官不仅是纠纷的裁判者,更是法治文明的播种人。
最后,请允许我用三句话与大家共勉:
别怕鞋底沾泥巴,泥巴里有老百姓的真心话;
别嫌案子像芝麻,芝麻粒里藏着万家的牵挂;
别看法槌不起眼,敲下去就是一片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