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法好“枫”景】巴河法庭:唱好法治“和”声 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盛夏的巴河畔,一场因口头约定引发的买卖合同纠纷败诉案,为企业敲响了法律风险警钟。巴河法庭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司法建议预案精准施策、多元解纷高效破局、风险预警源头防控,推动辖区涉企纠纷同比下降21%,让法治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源头活水”。
前端固防:织密企业风险“防护网”
2024年初,某建材公司负责人攥着供货单在法庭上急红了眼:“我们和建筑公司合作多年,全靠口头约定,从没签过合同啊!”因缺乏白纸黑字的证明,法院无法认定交易事实,企业最终败诉。庭后,负责人捶胸顿足:“早知法律风险这么大,怎会为图省事吃这哑巴亏?”
这场“败诉之痛”如同警钟长鸣。巴河法庭针对审理涉企案件中的漏洞,向巴河镇党委政府发出《关于涉企案件风险防控的司法建议预案》,联合政府综治中心、司法所设立“企业法律服务站”,帮助企业审查合同,精准拦截“霸王条款”“模糊付款期限”等风险。
镇综治中心、法庭、司法所等部门工作人员组成联合普法宣传队,带着“标准化合同模板工具箱”深入企业车间,为企业送上法律解析电子合同,帮助企业细化货物签收、付款记录等证据留存规范,让企业主们直呼“像收到防骗指南”。
如今,园区企业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企业负责人签合同时笑称:“现在签合同落笔比转账汇款还慎重!”
多元解纷:开通纾困增效“快车道”
企业的“追债困局”同样考验司法智慧。
某农产品企业追讨货款时,发现经销商“人间蒸发”——电话空号、地址虚假,因为案件金额较大,企业负责人苦笑:“诉讼费都够买半车货了!”
巴河法庭的解法是启动“多元解纷快车道”, 将当事人引导到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由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中的行业调解人员先尝试进行调解,调解人员运用企查查等app帮助企业负责人锁定经销商新联系方式,并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在线调解,促成双方签署分期还款协议,并引导双方向法庭共同申请司法确认。
企业负责人拿回拖欠货款时感慨万千:“通过人民调解,再进行司法确认,没花一分诉讼费,就要回了货款,真不知道怎么感谢才好!”
长效护航:构建营商环境“净化器”
巴河法庭梳理建材、农产品等行业高频雷区,向企业推送《交易避坑清单》,预警“空壳公司”“虚假地址”等风险;建议政府建立“失信主体黑名单”,限制恶意欺诈企业招投标资格,切实优化辖区营商环境。
在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过程中,巴河法庭积极深化府院联动、庭所联动,注重发挥法治参谋助手作用,用好司法建议,唱好法治“和”声,让法治参谋的“源头活水”持续灌溉辖区营商环境,帮助企业防范法律风险,辖区涉企纠纷数量明显降低,合同纠纷案件数量同比下降21%。